网站导航

提摩太·凯勒丨祷告的本质是什么?

导语

禱告解密

今天大多數的人都會強調:禱告是經歷上帝之愛、並認識與祂合一的方法。他們承諾會有平安的生命,也有在上帝裡面持續的安息。但一些其它的書,不把禱告的核心視為內在安息,而是呼求上帝讓祂的國度降臨。他們把禱告看作一種摔跤比賽,常常(或本來就是)不會清楚地感覺到上帝的即時同在。哪一種禱告觀點更好?平靜地崇敬還是懇切地祈求才是禱告的最終形式?提摩太·凱勒將在這本書中解密禱告的本質。

《禱告解密》(繁)电子书已在恩道电子书上架,点击查看详情

以下文字节选自《禱告解密》第3章“什麽是禱告”

全书精彩,欢迎选购

 

一種本能,一種恩賜

 

我們已經看見,禱告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但在各種禱告之間,也有真實、不可化約的差異。這把我們帶回到以下問題:禱告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樣來定義它,才能理解為什麼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無所不在,同時又能真正在禱告的忠心操練上成長?

從聖經的觀點來看,禱告幾乎普世的現象並不令人吃驚。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創世記一:26-27)。帶有上帝的形像,意味著我們被設計是要來反映上帝、與祂建立關係的。這就是為什麼十六世紀的改教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會寫到「神聖之感」(divinitatis sensum)──即,所有人都擁有對神的感受。「人心因他的本能多少意識到神的存在」,因此「宗教的種子撒在所有人心裡。」其他神學家也認為,這個神聖之感就是禱告之所以在人類中間如此普遍的原因。

《羅馬書》一章第19-20節說,我們看一看世界就能得出結論,有某種偉大的力量創造並維護了它。一次軟弱和不安的經歷,可以把這種原始的知識激發成呼求幫助的禱告。

英國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也相信,所有人裡面都有禱告的天然衝動,它「原本就在自然律中」,是一種「對那一位神聖存有的自然、必要、根本的承認。」他還補充表示,很多非基督教宗教和文化,在禱告上的勤奮程度,都讓基督徒感到羞愧。

約拿單.愛德華茲補充說,「上帝有時樂意垂聽非信者的禱告」,不是因為祂有任何義務,而是純粹出於祂的「憐憫」和「主權的恩慈」;愛德華茲為此引用了聖經的例子,即上帝在《約拿書》三章垂聽了尼尼微人的呼求,甚至也垂聽了邪惡王亞哈的呼求(列王紀上二十一:27-28)。

考慮到這些所有因素,我們可以把禱告定義為一種對上帝的認識之個人性、交流性的反應。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某部份對上帝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一種無法否認的感受,知道自己需要在更高層面上、比他們無限偉大的某物或者某位。禱告就是尋求對那個存有和現實做出反應,並與之建立聯繫,就算僅只是對著空氣呼求幫助。

我相信,這就是所有人類禱告的公分母。然而,因為我們的定義是把禱告理解為對上帝認識的一種反應,這就表示,禱告深刻地受到那種認識的程度和準確度所影響。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種神聖之感,但加爾文觀察到,我們都會將那種神聖之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重塑,除非我們的上帝觀是透過聖靈和聖經得著糾正和澄清。

所以,禱告是對上帝的認識的一種反應,但卻表現在兩個層次之上。在一個層次上,禱告是一種要向外尋求幫助的人性本能,根基於一種非常一般性和失焦的上帝感。它是一種溝通的努力,但卻不可能會是真正的交談,因為它對上帝的認識太過模糊。

但在另一個層次,禱告可以是一種屬靈的恩賜。基督徒相信透過聖經和聖靈的能力,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可以得著澄清。從我們藉著相信基督,被聖靈重生的那一刻起(約翰福音一:12-13;三:5),聖靈就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只是上帝的臣民、也是祂的兒女,而且我們可以與祂交談,因為祂是我們的天父。(加拉太書四:5-6)

直覺禱告所要求對上帝的認識,源自直覺,通常出於自然(羅馬書一:20)。但是基督徒對上帝的認識帶有言語的清晰,是藉著聖經的話語及其主要資訊──即,福音。聖經是上帝活潑的話語,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也可以有禱告的反應,雖然我們不應該把這只是稱為「反應」。藉著聖言和聖靈,禱告變成了回應上帝──這是完整意義上的交談。

 

一場交談,一次相遇

 

所以,我們在這有了一個禱告的定義,既能肯定人類禱告的廣泛性,也能幫助我們做出重要的區分。所有的禱告都是對上帝的反應,在任何情況下,上帝都是發動者──「聆聽」總是在求問以先。除非上帝先臨到我們,否則我們絕不會向祂伸出手。

然而並非所有禱告都是一樣的,或是都能同等有效地與上帝建立關係。我們對於上帝是誰的認識越清楚,我們的禱告就會越好。直覺禱告就像緊急信號燈,是對於上帝現實的籠統感受的反應;但作為屬靈恩賜的禱告,則是真實、個人性的交談,回應上帝具體、言語的啟示。

但是禱告還能不止於此。我們很多甚或大多數的交談,相對而言都很膚淺。人們可以互換資訊但卻不必太自我揭露。但有些交談卻可以很深入,我們感到雙方所揭露出來的不只是資訊,而是自己。此時交談就變成一種個人性的相遇,一種真正的連結。

魯益師(C. S. Lewis)在其小說《那股邪惡的力量》(That Hideous Strength)中,講述了其中一位人物:簡.司徒多克(Jane Studdock),在一場關鍵對話之後的轉變。

她曾經認為「宗教」就像一縷香煙,「從特別有慧根的靈魂上發出,升到歡迎它的天庭,」而天庭再以各種獎賞和祝福來回應。現在她腦袋裡卻突然有了一幅非常不同的畫面,不是我們向上的努力,而是「上帝……伸出祂大能、智慧的雙手來創造和修補。」然後基於這個新訊息,她感到自己來到「一位有位格者的面前。迎接她的是某種期待、耐心、堅定,而中間沒有面紗或保護。」上帝與她相遇。結果,一切都改變了。「草叢下的泥土、道路邊的青苔,還有小石頭砌成的路肩,都沒有顯而易見的變化,但它們都變了。有一道界限被跨越了。」

幾乎馬上就有聲音出現在她的腦海中。先是正面進攻:「『要當心,先退一步,保持清醒。別忙著跳進去』它們說。」然後是更狡詐地力勸她把這種感覺,變成一種使生活可以更豐富的經歷,用以幫助她更好地去享受當前的生活。「『妳有了一次宗教的經歷。這很有意思,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現在,妳可以對十七世紀詩人有更好的理解!』」敘事者魯益師補充總結:「但是,她的防線已經被攻破了,所以這些反擊並沒有成功。」

魯益師為這一章下的標題是:〈真正的生活就是相遇〉。的確如此,而且這特別成立於在基督裡的生活。當簡遇見上帝時,她的生活就改變了。聖經談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時,就是視之為知道和被知道(加拉太書四:9;哥林多前書十三:12)。目標不是只是分享觀念,而是分享我們自己。交流可以導出雙向的個人性揭露,產生一種只能稱為「動態經歷」的結果。巴刻(J. I. Packer)在其名著《認識神》(Knowing God)中寫道:

認識神和人與人一切直接的關係一樣,是個別的交往……認識神不止於知道關於他,而是當他向你敞開時與他交往,當他注意你時由他對付……朋友……他們用言行彼此敞開心懷……雖然如此,仍然請勿忽略認識神的感情的關係,也是理智、意識的事,否則就實在不可能成為兩者之間深刻的關係。

所以,最完整意義上的禱告是什麼?禱告是在上帝透過祂的話語和恩典,開始一場交談之後,繼續這場交談,並最終變成與祂完全地相遇。

以上文字节选自《禱告解密》第3章“什麽是禱告”

全书精彩,欢迎选购

 

禱告解密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希望之声

禱告既是與上帝交談,也是與祂相遇。這兩個概念既帶給我們一個對禱告的定義,也會給我們一套深化禱告生活的工具。傳統形式的禱告──景仰、認罪、感恩和懇求。是具體的實踐,也是深刻的經歷。我們一定要認識在讚美祂榮耀時的驚歎、發現祂恩典時的親密,以及懇求祂幫助時的掙扎,這一切都可以引領我們認識:祂同在時的屬靈實際。所以,禱告既是驚歎也是親密,既是掙扎也是實際。我們並非每次禱告時都會有這些,但這每一項都應該是我們一生禱告的主要成分。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出生成長於賓夕福尼亞州,畢業於巴克納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戈登-康維爾神學院(Golde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敏斯特神學院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他的作品包括了《婚姻解密》(The Meaning of Marriage)、《工作魅力》(Every Good Endeavor)、《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作者現與家人居住於紐約。

 

相关推荐

揮霍的上帝(修訂版)(繁)

婚姻解密(繁)



3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