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土得掉渣”的书,弥漫着中华底层的草香汗臭、战壕硝烟,拥挤着这片大地深处筚路蓝缕的畸人轶事。
这又是一部“洋得意外”的书。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时代疾呼在此已是鲜活的事实。这里叙述了西方经典在东方边缘信众群体中几十年来传播、对话、嫁接的传奇文化事件。
这是一部基督教书籍,其内容早已被中国内地许多教会广泛应用于福音预工和青年、主日学、校园事工。它对于基督徒属灵成长、对于整体提高牧者到信众的人文素养、丰富基督徒日常文化生活大有裨益。全书还融汇了广义基督教内各宗派在中华现场交流同工的许多鲜为世知的宝贵历程。
这又是一部公共著作,它直面多元文化的世界现实,以基督教文化与其他各种文化展开深入对话,为任何人系统了解基督教文化及其和各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片辽阔的公共视野。它坚决站立在“墨面基督”立场,向公共思想文化界提出了“博野教育观”、“不吃人文明观”等一系列尖锐课题。
这是一部宏观的文化研究著作。今天不乏单一专业性文化研究。可是,深陷信息爆炸与后真相时代的每个基督徒每个地球人更需要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文化迷茫。这部著作经几十年在场研究—群体实践—再研究,测绘了一幅基督徒的世界文化地图。这张地图也能有助于挣扎在世俗文化汪洋大海中的每个朋友上岸—回家。
这又是一部丰厚的田野纪实著作。它是“礼失求诸于野”古老传统的当代呈现。而且,它不是独行侠式的孤绝呐喊,也不是若干隐士的在野研讨,而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大秘国”旷野中庞大信仰群体知行合一文化巨像的现场文献。
Culture and Christ: from Swallowing to Saving Men
This is a book from the depth of the Chinese land, filled with smells of weeds and sweats, smokes of battle fields, and anecdotes of those who strive for survival.
This is also a book boasting the most unexpected “foreignness”. Lu Xun’s calling of “seeking new voices in foreign nations” has become a lively fact here, where legendary cultural events of the spreading, interpretation and grafting of Western classics among the marginalized Eastern believers are narrated in details.
As a book of Christianity, it incorporates many little-known and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fellow workers from various denominations in China. Widely used in missionary works and various services by churches in mainland China, it has already benefited largely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Christian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istic awareness among pastors and believers alike, and the enrichment of the daily Christian cultural life.
Culture and Christ is written for everyone as it confronts the reality of a multicultural world and opens up an in-depth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cultures, offering a broad public persp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Christian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rious others. It adopts the standpoint of what the author proposed as “ink-faced Christ”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ritical issues to the public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ircles, such as “liberal education”, “the conception of no more men-swallowing”, etc.
In a time when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specialized cultural studies, this book presents itself as a work of macro-cultural research. Trapped in the maz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nd post-truth, every Christian as well as every earthling feels the need to break through a cultural confusion best illustrated as “seeing only trees but not the forest”. While this book maps out exactly a Christian world culture after decades of in situ research and group practice re-research. It is a map that aims to help everyone struggling in the vast sea of secular culture get onboard – to go home.
Finally, it is a book of rich fieldwork, a contemporary present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 of “seeking the origin of courtesy in the wild”. Moreover, it is not a lone ranger’s cry of desperation, nor out-of-office discussion of some self-exiled hermit. Rather, it is a live docu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colossus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mong the vast religious community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world’s largest land in secrecy”.
(丁骏 译)
【作者简介】
姜原来,上海市人,曾到黑龙江最偏僻乡村“插队”数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市政府和研究院所从事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野外环境科研等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基督徒。九十年代初进入民间文化基督教文化领域,先是协助其母创办闻名沪上的微型书店“马槽书店”,后主办被誉为当时“上海唯一大型民间公益文化沙龙”的“马槽沙龙”,盛况空前。与一群青年朋友创办“马槽剧社”,倡导“走进历史现场”。又在多地长期举办大量“马槽历史文化考察”——这些活动皆成为民间公共文化奇观。常受邀在公共领域举办文学音乐讲座,曾参与创办民工期刊,担任民工艺术团顾问,创办主持跨教派文化沙龙“广学沙龙”。在各地地下神学院校二十二年主讲的大型讲学课程,成为许多院校最受神学生欢迎的课程,而此课程内容整理成本书出版。
姜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文学创作,除了有待结集出版的一批散文、少数诗歌和一篇中篇小说外,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是其创作的四部大型史诗剧:《贝多芬在中国》、《莎士比亚在嘉兴》、《雁荡平安夜》和《兰林复活节》,每一部完成后虽在内地连发表机会都没有,其有限的公演和地下演出以及剧本在民间的传播,仍然感动无数观众读者,也为部分有机会看到剧本或者演出的学者艺术家带来震动。其中大型音乐话剧《贝多芬在中国》曾在上海断断续续公演数年,2002年在香港公演,2020年被世界艺术级别最高的中西艺术交流活动“纽约中国音乐节”详细介绍推荐,这是中华本土基督信仰背景的艺术作品首次登上国际重要公共艺术舞台。近来,四剧又连续四年入选公演于闻名于世的中国唯一民间艺术戏剧节“北京蓬蒿剧场戏剧节”,并且被制作为配乐广播剧流传。2020年,后两部大型史诗剧《雁荡平安夜》和《兰林复活节》获由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所主办的首届世界华语基督教艺术最高奖“雅歌艺术奖”的“文学特别奖”。
姜老师被公认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基督徒剧作家,人称“打地铺的剧作家”。已有海内外学者十几篇研究姜老师作品的论文在学术刊物发表,以及一部研究专著完成,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即将开幕的日本“远藤周作文学纪念馆”中为他这位被称为“中国远藤周作”的作家设置了日文介绍展板;他的剧作由学者陆续译为英语德语。
作者序: 从一个同学的死到一门“野学”的生
第一部分:“文化与基督”概论漫谈
第一章 台风海啸中漫谈基督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必不可少的副课”—课程定位和讲学方法
一、从卡夫卡说到这门课的定位
二、从屈原说到这门课的内容概况
三、这门副课的讲授和学习方式
第三章 基督信仰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中午的黑暗》和政教关系
二、《心灵史》和基督信仰与异教关系
三、布鲁克纳和教会内部纷争
四、世界极度不公义和不会笑的姐妹
五、世俗化和草丛里的古石碑
第四章 围绕“启示与文化”的十三个田野视角
一、《深深的河》畔谈启示
二、何谓“文化”以及农民民俗志
三、启示与文化的本质区别
四、基督徒文化使命和远藤周作
五、从铁矿石和欧洲古典音乐谈文化的“品质与数量”
六、从古典音乐伟大的“4B2M”谈基督教公共艺术的大公性
七、从《兰林复活节》谈基督信仰发展必需的“一大群、两小群”
八、从《贝多芬在中国》谈“基督信仰生态场”
九、“主体性”和徐光启
十、“感冒文化”和基督教公共文化的自由质地
十一、文化差异和厕所伏魔
十二、文化层次和鲁迅、琼瑶
十三、文化同心圆结构和利徐相会
第五章 这门野学的五个特质及十二种实际应用
一、完全野域特质和学院规训化的分野
二、墨面基督立场前设和世界文化权力场
三、从整体结构内容到敍述方式的乡野特质
四、跨界交叉性和地图绘制
五、当即实用性暨十二方面的有效应用
第二部分:基督与世界文化的二十三种基本关系
第六章 “基督与世界文化基本关系”的整体把握
一、突破“抽象肯定确信—具体迷茫失语”现象
二、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现象
三、绘制“基督徒世界文化地图”的亟需和重要
第七章 基督与世界文化的二十三种基本关系
一、 基督教会文化
二、 教会文化成为公共经典文化
三、 有明确基督信仰的公共文化
四、 “光照在黑暗中”的文化
五、 “盐溶于水中”的文化
六、 以基督信仰为根基的对话复调文化
七、 基督徒之间在世界面前的公开对话文化
八、 被不同程度庸俗化、浪漫化的基督信仰文化
九、 基督教文化的异端
十、 “浪子与家”的文化现象
十一、 有普遍启示光泽的文化
十二、 把基督信仰视为“最优秀” 的文化
十三、 正面接受基督信仰影响的文化
十四、 困惑叩问基督信仰的文化
十五、 错谬理解援用基督信仰的文化
十六、 在基督信仰和人文信仰之间徘徊挣扎的文化
十七、 否定基督信仰的文化
十八、 “悬置”基督信仰的文化
十九、 因基督信仰“自然缺席”而“无名饥渴”的文化
二十、 故意以其他宗教或文化取代基督信仰文化
二十一、 庸俗文化的汪洋大海
二十二、 黑洞文化
二十三、 魔鬼文化
第八章 基督徒像树那样完全成长
后记
追随绝境中的救主基督和前辈们永生的脚步
——作为一个“无产者学人作家”的后记
一、从绝不吃人到纪念受难者
二、直面遗忘与否定的绝境
三、“无法理解”的绝境
四、“纪念—呈现”也可能成为罪过的终极绝境
五、人文主义世界这样直面终极绝境
六、当“宗教大法官”发动战争—再思俄罗斯思想文化
七、“绝境”沉思
八、惟在尊重、沉默与圣爱的践行中才可能的绝境坚持
九、绝境十架路上珍贵积累的发现和提炼
十、文明就是不吃人
十一、那个黄昏,绝境前辈们永生的隆隆脚步
十二、补赎!补赎!
十三、从徐光启的“丁忧”到基督徒的“圣贫”
十四、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十五、简朴生活带来的众多祝福
十六、废墟圣殿—一个绝境中“主内主体性自觉”的异象
附文
《麦种》焦点系列文章
树,从圣殿到荒原
——基督教文化使命文字事工的一个异象(一)
树,生长在原野、高地、路口
——基督教文化使命文字事工的一个异象(二)
树,深深扎根在“现场”
——基督教文化使命文字事工的一个异象(三)
树,深深扎根在“现场”
——基督教文化使命文字事工的一个异象(四)
树,坚韧扎根在“现场”
——在“问道”围绕基督教文化使命文字事工的讨论
“沉默江南”的“肺腑之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雪米村民俗志》一书序言
在公共戏剧舞台上做光做盐
——谈基督教本土大型艺术戏剧的创作和演出
《十二》: 对话在废墟上建造灵性家园的剧作家姜原来
图片说明
鸣谢
作者介绍
ESIN:B10733702695
出版时间:2024
电子书格式:流式ePub
语言文字:简体中文
字数:444 千字
听书功能:支持
纸书页码查看:支持
谈谈本书,使他人受益
查看更多
联系
客服
点击星形评分:
差劲
不好
还行
推荐
力荐